艾灸治疗痛经
导读:痛经是指妇女在经期及其前后,出现小腹或腰部疼痛,甚至痛及腰骶的症状。痛经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痛经多指生殖器官无明显病变者,故又称功能性痛经,多见于青春期少女、未婚及已婚未育者。继发性痛经则多因生殖器官有器质性病变所致。艾灸治疗此病,要在经前3天,取3~4穴施灸,便可以调经止痛。
治疗痛经的穴位:合谷穴、三阴交、中极穴、太冲穴、膻中穴、肾俞穴、太溪穴、地机穴
一般施灸
合谷穴
合谷穴的位置:合谷穴位于手背虎口,在第1掌骨与第2掌骨间的凹陷处。
施灸方法:采用温和灸。手执点燃的艾条,距皮肤1.5~3厘米施灸,以感到施灸处温热、舒适为度。
施灸时间:每日或隔日灸1次,每次灸10~20分钟,灸至皮肤产生红晕为止。
功效:镇静安神,通络活血,调气镇痛。
三阴交穴
三阴交的位置:三阴交位于小腿内侧,内踝尖直上3寸(4横指宽)、胫骨内侧缘后方,左右腿各有一穴。取穴时,在小腿内侧,骨踝突出处上方量出约4横指宽处的骨骼后侧边缘就是三阴交,按压时会稍微感觉疼痛。
施灸方法:温和灸。取坐位,手执艾条,对准穴位,距皮肤1.5~3厘米,以感到施灸处温热、舒适为度。
施灸时间:每日灸1次,每次灸约10分钟,灸至皮肤产生红晕为止。
功效:调理气血。
中极穴
中极穴的位置:中极穴位于身体的中心线上,在距离肚脐下方6横指宽处。
施灸方法:温和灸。被施灸者平躺,施灸者站于一旁,手执点燃的艾条的一端对准施灸部位,距离皮肤3厘米,平行往复左右方向或反复旋转施灸。
施灸时间:每日灸1次,每次灸30分钟,灸至皮肤产生红晕为止。
功效:益肾兴阳,通经止带。
辨证加灸
症状:经行不畅,经血紫暗,经净疼痛消失。
太冲穴
太冲穴的位置:太冲穴位于脚背面,第1、2脚趾根部结合处后方的凹陷处,左右脚各有一穴。
施灸方法:宜采用温和灸。取坐位,手执点燃的艾条,对准穴位,距皮肤1.5~3厘米,以感到施灸处温热、舒适为度。
施灸时间:每日或隔日灸1次,每次灸10分钟。
功效:活血通络。
膻中穴
膻中穴的位置:膻中穴位于胸部正中线上,两乳头连线与胸骨中线的交点处。
施灸方法:宜采用温和灸。被施灸者平躺,施灸者手执点燃的艾条,对准穴位,距皮肤1.5~3厘米处施灸,以被施灸者感到施灸处温热、舒适为度。
施灸时间:每日或隔日灸1次,每次灸10分钟。
功效:活血通络,行气解郁。
症状:隐隐作痛,喜揉按,经色淡,量薄,经期神色疲乏无力,腰部有酸胀感。
肾俞穴
肾俞穴的位置:肾俞穴位于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2横指宽)处,左右各有一穴。取穴时,左右腰骨最高点连线与脊椎中线的交点附近为第4腰椎,向上数到第2腰椎下方的凹陷处,再向左右两侧各旁开2横指宽处就是肾俞穴。
施灸方法:采用温和灸。被施灸者俯卧,施灸者手执点燃的艾条,对准穴位,距皮肤1.5~3厘米处施灸。
施灸时间:每日灸1次或每周灸3~4次,每次灸15~30分钟。
功效:调和气血,滋阴补肾。
太溪穴
太溪穴的位置:太溪穴位于内脚踝骨突出部位正后方的凹陷处,左右脚各有一穴。
施灸方法:此穴可自行施灸,采用温和灸。施灸时,取坐位,手执点燃的艾条,对准穴位,距皮肤1.5~3厘米,以感到施灸处温热、舒适为度。
施灸时间:每日灸1次或每周灸3~4次,灸至皮肤产生红晕为止。
功效:调和气血,滋阴补肾。
症状:小腹绞痛并有冷感,得温痛减,痛连腰背,行而不畅。
地机穴
地机穴的位置:地机穴在小腿内侧,阴陵泉下3寸,左右腿各有一穴。
施灸方法:温和灸。手执点燃的艾条,对准穴位,距皮肤1.5~3厘米施灸,以感到施灸处温热、舒适为度。
施灸时间:每日灸1次,每次灸5~15分钟。
功效:调气血,疏通经络。
【免责忠告】此文章为穴位密码网整理或来自网络书籍,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发布的人体穴位图和信息仅供参考,若针灸等相关操作请咨询当地医院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