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病夏治,巧用艾灸方法治百病
导读:人体生理活动受到大自然变化的影响,其病理变化也无不受到自然界阴阳消长的左右。那么艾灸是如何顺应自然变化,达到治疗疾病和养生保健作用的呢?“冬病夏治”是中医的传统治疗方法,是反向思维的运用。所谓冬病夏治,是指对一些因阳虚、外感六淫之邪而导致某些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加重的疾病,在夏季阳气旺盛、病情有所缓解时,辨证施治,适当地内服和外用一些方药,增强抗病、祛邪能力,以预防和减少疾病在冬季来临时再发作,或减轻其症状。
一切中医所指的虚寒性疾病都可采用艾灸的方式,用“冬病夏治”的方法进行治疗,如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慢性咽喉炎、慢性扁桃体炎、反复感冒、慢性胃炎、慢性结肠炎、慢性腹泻与痢疾、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肩周炎、颈椎病、腰腿痛、冻疮、手足发凉、男子阳痿、早泄和女子宫寒、老年畏寒症以及脾胃虚寒类疾病等。
Tips “艾”提示
根据中医理论,夏季万物生长繁茂,阳气盛,阳气在表。因此,夏季养生宜以养阳为主,此时毛孔开泄,运用艾灸方法可使皮肤纹理宣通,驱使体内风、寒、湿邪排出,是内病外治、治病求本的方法。
了解经络,清楚灸效
作为传统的中医疗法,艾灸既可以治疗,亦可以保健。那艾灸的治病原理是什么呢?这就涉及人体经络问题了。下面,让我们了解人体经络,清楚艾灸的治病原理,以便在对后面的疾病保健施灸时,做到明明白白艾灸。
● 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
经,即经脉,贯穿上下,沟通内外,是主干;络,即网络,是分支,纵横交错,遍布全身。二者将人体联络成一个完整的整体,行气血,平阴阳,使人体各器官保持协调和平衡。人体共有十二正经,即肺经、心包经、心经、大肠经、三焦经、小肠经、胃经、胆经、膀胱经、脾经、肝经和肾经。
此外,分布于人体的不同部位,又有不同的经脉。分布于身体正面和背面的中线,分别叫任脉和督脉。分布于四肢的不同部位,又有不同的名称。上肢的经脉称手经,下肢的经脉称足经。四肢内侧的称阴经,外侧的称阳经。四肢内侧前、中、后的经脉分别叫太阴经、厥阴经、少阴经,四肢外侧前、中、后的经脉称为阳明经、少阳经、太阳经。
● 穴位施灸是打通经脉的手段
每个经络各有所属的腧穴,腧穴以经络为纲,经络以腧穴为目,二者之间是纲举目张的关系。腧穴包括十四经穴、经外奇穴和阿是穴。所有腧穴都能治疗该穴位所在部位及邻近组织、器官的局部疾病,同时,十四经腧穴还可以治疗与本经循行所及的远隔部位的组织器官脏腑的病症,有的甚至可以影响全身的功能。
正是因为腧穴的这种作用,通过经脉的运行原理,达到施灸治病的原理的艾灸,在灸治某疾病的同时,会把其他病症治好,便是不足为奇的事情了。
● 正确取穴和艾灸
正确取穴和施灸的关系很大,为此,在取穴定位时,本书尽可能用通俗的语言表达,但有些穴位,无法用最通俗的语言表达,所以有必要交代一下取穴的方法之一——手指同身寸。这就是以被施灸者的手指为标准来测量定穴的方法,包括如下三种:
横指同身寸:即被施灸者将除大拇指外的其他四指并拢,横经中指近掌指关节横纹四指宽度测量为3寸,这种方法适用于上下肢、下腹部的直寸和背部的横寸。
拇指同身寸法:即以被施灸者拇指指关节的横度作为1寸,适用于四肢部的直寸取穴。
中指同身寸:指以患者的中部中节屈曲时内侧两端横纹头之间作为1寸,用于四肢部取穴的直寸和背部取穴的横寸。
正确施灸要点
由于艾灸以火熏灸,施灸不注意时有可能引起局部皮肤的烫伤;另一方面,施灸的过程中要耗伤一些精血,所以有些部位或有些人是不能施灸的,这些就是施灸的禁忌。
● 平和心态,明确对象
施灸前要保持心情平静,不要有较大的情绪波动,同时要在施灸前后各喝一杯温白开水,这有利于排毒。对于无自制能力的人,如精神病患者等不要施灸;对于极度疲劳,过饥、过饱、酒醉、大汗淋漓、情绪不稳的人,或正行于经期的女性不要施灸;某些人患了传染病,或高热、昏迷、抽风期间,或处于身体极度衰竭、形销骨立等情况,不要施灸。同时,有些病症必须注意施灸时间,如失眠症要在临睡前施灸,不要饭前空腹时和在饭后立即施灸。
● 确定部位,注意顺序
对于暴露在外的部位,如颜面,不要直接灸,以防形成瘢痕,影响美观;皮薄、肌少、筋肉结聚处,妊娠期妇女的腰骶部、下腹部,男女的乳头、阴部、睾丸等不要施灸;关节部位不要直接灸;大血管处、心脏部位不要灸;眼球属颜面部,也不要灸。同时,在施灸的过程中,要注意施灸的程序,一般来说,如果灸的穴位多且分散,应按先背部后胸腹,先头身后四肢的顺序进行。
● 正确体位,找准穴位
施灸时,受灸者的体位一方面要适合艾灸的需要,同时要注意舒适、自然。同时,施灸者要找准部位、穴位,这样才能保证艾灸的效果。
● 把握温度,按序施灸
施灸时要注意温度,以免烫伤或灼伤。对于皮肤感觉迟钝的人或者小孩,用食指和中指置于施灸部位两侧,以感知施灸部位的温度,做到既不致烫伤皮肤,又能收到好的效果。同时,初次使用灸法要注意掌握好刺激量,先少量、小剂量,如用小艾炷,或灸的时间短一些,壮数少一些。以后再加大剂量。不要一开始就大剂量进行。对于养生保健灸,则要长期坚持,偶尔灸是不能收到预期效果的。
● 灸后原则,小心注意
施灸后要注意个人卫生,如果因施灸不当,局部烫伤可能会起疮,产生灸疮,一定不要把疮搞破,如果已经破溃感染,要及时使用消炎药。灸后的饮食要以清淡为主,忌食生冷油腻的食物;原则上,艾灸后不要马上用冷水洗手或洗澡,如果要用,最好在30分钟后再使用。
“艾”叮咛
在施灸的过程中,还要防止晕灸。晕灸现象虽不多见,但是一旦晕灸则会出现头晕、眼花、恶心、面色苍白、心慌、出汗等现象,甚至发生晕倒。出现晕灸后,要立即停灸,并躺下静卧,再加灸足三里穴,施温和灸10分钟左右。
灸后反应及处理
不管我们如何遵循艾灸的禁忌,在施灸的过程中或施灸结束后,由于体质不同,每个人会有不同的反应。对此,要清楚地了解,以便有针对性地加以处理。
● 皮肤潮红
艾灸时出现皮肤潮红现象是正常的,因为艾灸的热力刺激毛细血管,使之扩张,从而促进血液加速流动。这时只要不受凉,不久即会自行消退。由于艾灸时热力的作用,人会感到口渴,这是正常现象,可以在灸后多喝几杯温开水,既可以缓解口渴的症状,也有利于排毒。
● 艾灸反应
艾灸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应,有的人会发烧、牙痛、耳鸣、流鼻血、咽喉发干发痒,有的女性出现月经量过多或过少的现象,其实这是正常的。如果这些现象反复出现,可以减慢艾灸的频率,隔日施灸,直到症状减轻后,改为保健灸。
● 出现灸泡和灸疮
有时,如果施灸者把握的时间和用量稍有偏差,灸后会出现灸泡,最后形成灸疮。此时,要用消毒后的针将其挑破,用医用棉签或棉球吸干其中的液体,然后贴上创可贴,但要避免衣服摩擦。当灸泡变成灸疮后,每天用酒精棉球消毒,吸干表面脓液。如果情况继续加重,可以先用双氧水冲洗,之后用消炎膏或生肌玉红膏涂贴。如果出现出血的现象,可以在换药时外敷云南白药来止血。
【免责忠告】此文章为穴位密码网整理或来自网络书籍,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发布的人体穴位图和信息仅供参考,若针灸等相关操作请咨询当地医院医师。